遇到熟人借钱,这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不借吧,伤情谊;借吧,又怕人家不还。别担心,小编为您支个招。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遇上借钱不还的人,你就果断的起诉他。那么,起诉时需要哪些证据呢?请本文提醒朋友们,平时也要注意收集这些证据,预防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1、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等。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由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登记清单、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名称在诉争的法律关系发生后曾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2、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
借款合同、借款协议、借条、欠条、还款承诺书等。
3、证明已偿还借款的证据
收条或各次还本付息的付款凭证。
4、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依据
提供诉讼请求中关于要求计付本金及利息数额的计算清单,包括本金余额的计算清单、利息金额的计算清单等。
5、民间借贷的举证责任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行为的举证责任进行了规定:
①、出借人起诉时应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②、若仅仅根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起诉要求归还债款的,债务人称已经偿还了借款,则应该提供相应还钱的证据证明。
③、若仅仅依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起诉要求归还债款的,债务人称该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则应该提供相关的证据证明。
④、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
以下文章内容比较关键,请继续认真阅读学习!
最高法观点⑴:以借条等为据主张还款,人民法院应如何认定借贷事实?
1.债权凭证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的证明效力
出借人向借款人主张归还借款时,应当证明的事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就借贷法律关系达成合意,二是出借人实际向借款人交付了出借款项。在出借人能够提供真实完整的借款凭证的情况下,一般应可以推定其与借款人之间达成了借款合同关系的合意,并且实际履行了款项交付义务。其次,双方当事人之间无论是否签订了书面借款合同,都可能对借款的实际交付未保留完整证据,特别是借款通过现金交付的情况下,出借人往往只能提供借款合同或者借据、收条、欠条等证据,证明款项已经交付。此时,则还应当具体区分债权凭证的种类和内容作出判断。
2.综合判断借贷事实的各种因素
在原告以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否认发生借贷事实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除依据当事人提供的债权凭证外,还应综合审查其他事实和因素,对原告主张的借贷事实是否实际发生作出综合判断。总的来说,法官应当在审查借款合同、借据和借款交付凭证等直接证据形式上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之外,还应当根据证据取得的方式、证据形成原因、证据形式、证据提供者情况及与案件的关系等,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审查和判断,并对比双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大小,按照民事诉讼证据盖然性标准,形成内心确信,作出最终认定。
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写的《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5年第3辑(总第63辑)
附人民法院相关裁判案例:
1.民间借贷纠纷的出借人仅能够提供借条,借款人不能提供足以推翻该借条的相反证据的,法院可以认定借款事实存在——许红明诉陈开达等民间借贷案
案例要旨: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借条是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直接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一般来讲,出借人提供借条,足以认为其已经承担了举证责任。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借款人否认借款事实存在的,应当提供可以推翻借条的相反证据,否则,应承担举证不足的不利后果。因此,民间借贷纠纷的出借人仅能够提供借条,借款人不能提供足以推翻该借条的相反证据的,法院可以直接认定借款事实存在。
案号:(2011)浙甬商终字第753号
审理法院: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2012年商事审判案例卷》
2.收据不具有证明借款已交付的当然证明力——周歆焱与康发公司、张亚辉借款合同纠纷案
案例要旨:现金借款的履行问题,不能仅凭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收据就认定贷款人已经履行了贷款义务,如果借款人的抗辩事由足以引起法官的合理怀疑,法院还应进一步审查借款事实,在无法查明的情况下应根据证据规则进行认定。
案号:(2009)渝五中法民初字第151号;(2010)渝高法民终字第78号
审理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司法•案例》2010年第16期
3.欠条所反映的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不一定是民间借贷关系——孙某诉钟某债务纠纷案
案例要旨:虽然原告持有被告出具的欠条原件,但综合案情及生活常理,可以推定原、被告之间的总债务数额,在被告已经履行了债务之后,原告已无权再行主张。另外,根据后协议优于先协议的原则,在前后协议内容不一致时,应以后协议为准。
案号:(2011)甬鄞民初字第323号
审理法院: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司法•案例》2012年第2期